在药品的生产的全部过程中,遇到重金属的机率比较高,它包括银、铅、汞、铜、镉、铋、锑、锡、砷、锌、钴与镍等。其中铅是最易引入的重金属元素,在体内又很容易积蓄进而引起中毒反应, 故在进行全方位检查时常常以铅为主要检验测试对象。

  《中国药典》2015年版重金属检查法共有三种。其中第一法和第二法均采用硫代乙酰胺与铅反应,不同之处在于第二法的样品有必要进行炽灼后有机破坏;第三法采用硫化钠与铅反应,适用于不溶于稀盐酸或遇酸会生成沉淀的样品。

  上述三种方法均是利用重金属离子与显色剂反应生成不溶性的重金属硫化物微粒,比较供试品溶液和标准铅溶液生成的重金属硫化物微粒均匀混悬在溶液中所呈现的颜色深浅,判断供试品中重金属的限量是不是满足规定。

  现行的《欧洲药典》(EP9.0)重金属检查法收载了八种方法,均为目视比色法。由于重金属在不同药物中存在形式不同,采用了不同的样品处理方法。其中A法、B法与《中国药典》2015年版第一法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其直接在标准铅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供试品溶液以保证与供试品溶液在相同条件下显色,未引入监测管;C法、D法、F法与《中国药典》2015年版第二法类似,规定在供试品中加入硫酸镁的硫酸溶液或氧化镁,在800℃下进行有机破坏, 取残渣检查;E法、H法与《中国药典》2005年版第四法类似(《中国药典》2015年版已删去)。

  现行的《日本药局方》(JP2016)有四种方法。方法一为直接取供试品用水溶解,加2ml稀醋酸后,滴加硫化钠试液,比较颜色;其余三种方法均为有机破坏样品后再测定。

  《美国药典》41版已将原比色法测定重金属总量的项目删除,用仪器法操作检查,与上述三种药典的可比性较小。

  (1) 在弱酸条件下测定时,应严控pH值在3.0~3.5,因为此时硫化物沉淀完全,酸度过大或太小都使显色较浅。

  (2) 10~20μg Pb2+/25ml所产生的浑浊度为最佳目视比较范围。标准铅取样量在20μg左右时,适用目视观察,如小于10μg,则显色太浅,如高达30μg时,则显色太深,不利用观察与区别。

  (3) 如果有微量高铁离子存在,将会影响结果判定。可加维生素C还原成亚铁离子消除干扰。

  目前中国药典的重金属检查法以铅为对象,针对其他种类的重金属元素缺乏特异性、灵敏性和准确性,存在主观目测颜色误差。

  随着元素技术的发展,有逐渐被仪器法替代的趋势(现行美国药典41版已经全部采用仪器法),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法或ICP-OES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法)等。

  由于本法所得结果为样品中各元素杂质的总量,不能对单个元素杂质进行定量分析,现该法基本只用于纯品的杂质检查或其他不太需要精确定量的检查,随着科学技术和实力的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也将全面采用仪器法进行重金属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