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加浩提出高特性纳米纤维制造技术有望填补国内空白

来源:小九直播篮球    发布时间:2024-04-15 17:16:39

  最近,浙江金加浩绿色纳米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提出了《高特性纳米纤维制造技术及应用》科研创新项目。这是一项有望填补国内空白的高特性纳米纤维制造技术,并已在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研究。

  自从200多年前,世界上第一台造纸机出现之后,造纸技术就再也没获得本质上的突破,直到一种神奇的纳米材料——纳米纤维的问世。

  纳米是一个长度的计量单位,一微米为毫米的千分之一。一微米的千分之一才是纳米,头发丝粗细一般为0.05-0.08毫米。“我们把材料做到100纳米左右的级别,大概是头发丝粗细的1/500~1/800。不管材料有多大,它的性能,象比表面积、强度、硬度、表面活性这些指标,都是一样的。但是,我们把材料做到纳米级别的时候,猛地发现,这些特性完全变了,和原来的完全不相同。这样一个时间段,可能这个材料的强度,就比钢还强了。这个材料的开发和应用技术,就叫做纳米技术。”团队领袖之一倪永浩介绍。

  据了解,整个开发团队由倪永浩、陈克复两位中外工程院院士作为领导人。倪永浩是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制浆造纸研究委员会主席、浙江省领军型创新团队负责人;陈克复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制浆造纸工程专家、中国造纸领域唯一院士、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负责人。此外,还有博士、高级研究员、双硕士、高级工程师等7位专业领域高级人才组成。

  倪永浩说,纳米纤维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习主席在2013年提出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团队已经在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应用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团队的努力,公司会在这一领域做出更大的贡献,也将促进这一领域在中国的快速发展。

  目前,国内领先的纳米纤维技术可应用在航空航天、军工、新能源、食品、医药等行业,团队在新能源研究领域中已经颇有成果,用高端隔膜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在锂离子电池四大核心材料中,正、负极材料和电解液均已实现国产化,但高端隔膜仍是技术短板,我国高端隔膜市场90%以上依赖国外进口。为此,团队与天能公司深度合作,并向其提供锂离子电池高端隔膜,目前产品已经通过测试,在热稳定性和快速充放电性能方面显著优于传统产品。

  团队在对纤维原料的处理上,避免了国外用强酸水解的化学处理,自创了一套高强度纳米纤维的生产流程,通过生物酶预处理和智能控制,确定保证产品的环保性和安全性。

  据团队负责的人介绍,生物酶核心技术发明人耿兴莲博士是生物酶技术应用国际顶尖专家,掌握了生物酶预处理制备纳米纤维素的核心技术。她是南京林业大学、日本九州大学联合培养林产化学加工博士,“美国总统绿色化学奖”获得者,2014年12月担任浙江金昌特种纸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据资料显示,国内实验室纳米纤维的制作成本为¥20000/kg,国际市场行情报价为¥500~800/kg,而团队制作成本只需¥200/kg。因为独特的制备工艺使机械处理能耗降低 90%以上,所以纳米纤维制备成本降低了 100倍,可以有效提升国内生产量。

  2017年6月,陈克复院士负责的《微纳米纤维素关键制备技术及中试示范》课题成功列入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年1月,团队荣获“浙江省领军型创新团队”称号,并获得首批财政资助经费1000万元。除此之外,团队还在多个纳米纤维应用领域取得了发明专利。

  据美国农业部(USDA)估计,未来十年内,纳米纤维材料的全球市场需求量将达到3500万吨/年,仅美国市场需求量就将达到640万吨/年。按照30万元/吨的价格计算,市场规模将达到10.5万亿元/年。目前在纤维素领域,加拿大、美国、日本领跑纳米纤维制备及应用处于领先低位,中国在这样的领域暂时空白,团队的研发项目就是为深入此领域,找到中国纳米纤维在国际上的立足之地。

  纳米纤维项目CEO华飞果是一个90后,985硕士研究生。2016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制浆造纸工程专业后,他主动放弃了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的工作机会,选择来到衢州。他说:“毕业后,我选择纳米纤维作为我的奋斗目标,是因为我不想让中国失去这个万亿级的市场,更不想让中国在关键的高性能材料方面再次受制于人。这一次团队定会成功,因为团队拥有国际、国内双一流科研创新团队,代表着中国的顶配水平!”

  由团队注册的浙江金加浩绿色纳米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刚刚成立。华飞果和记者说,未来团队还将结合先进生产技术,建立智能化&自动控制化生产系统,实现全面产业化;打造全国首个纳米纤维论坛,建立中国纳米纤维制备基地,带动国内纳米纤维行业良性发展;实现品质化&标准化,提出企业标准,与2025制造标准一起打造出中国的纳米纤维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成为国内行业标杆,代表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与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竞争。让我们一同期待这个团队在国际市场上大展身手,为“中国制造”扬眉吐气!